导语: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》在今年的7月更新出版,报告中显示,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涨,死亡病例占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。稳定调节各项血液指标,维护心血管健康,成为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高危人群的“头等大事”。
以冠心病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患者,大多合并了高脂血症,所以,以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合用的舒张血管+调节血脂的组合,广泛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。
今年66岁的陈先生就是一位冠心病患者,连续服用降压降脂药已经有一年时间,自从就医用药之后,血脂水平稳步下降,近两个月已经完全控制在正常指标以内。
但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一直让陈先生觉得很担忧,害怕这种药物对自己的肝脏造成损伤,所以在血脂稳定之后,陈先生考虑将药量自行减半。
在家人的劝说下,医院向主治医生咨询。
一、他汀类药物的基础药理
他汀类药物广泛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,是因为其明显的调节血脂和修复受损血管的效用。
心脏是人体血流的动力源头,通过节律性的搏动收缩,为身体的各个器官供血。冠状动脉是心脏本身的供血动脉,为心肌的收缩提供能量。
高血脂患者血液中过量的胆固醇沉积在冠脉血管壁上,形成硬化斑块,并逐步凝集累积更多的胆固醇和血液中的其他物质,让血液的通道逐渐狭窄。此时的患者心肌供血开始出现不足,心脏动力减弱,重体力劳动后出现心绞痛症状。
随着冠状动脉的堵塞不断加重,在血管彻底堵死,或者附着在斑块上的血栓脱落的情况下,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。
由此可知,对于陈先生这一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,治疗要点在于降血脂。
在医院的血脂检查中,主要化验的是四种脂类在血液内的浓度,分别为:TC(总胆固醇)、TG(甘油三酯)、HDL-C(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)、LDL-C(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)。
其中,总胆固醇(TC)作为组成血栓的主要成分,其指标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,以及心肌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。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极容易沉积于动脉血管壁,形成粥样斑块,是心血管疾病的“元凶”。
斑块部位的血管非常脆弱,血栓脱落时容易破损,造成出血。
上面两种可以理解为“坏”胆固醇,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就是“好”胆固醇,它的含量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。LDL-C可以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,并且有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。也就是说,LDL-C的含量越高,对心血管健康越好。
他汀类药物就是在这几个方面功能全面的调脂药。
他汀类药物通过阻断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途径,抑制内源性的胆固醇生成,结合饮食控制,可以有效扼制血脂升高的“源头”。
由于细胞内的胆固醇减少,为了使内部的胆固醇含量维持在平衡状态,细胞就会更加活跃地“摄取”存在于血液内的游离胆固醇,这在医学上称为血清胆固醇清除。
同时,他汀类药物在降脂之外,还可以改善血管的内皮功能,抑制血小板的聚集,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和生长,加以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,多方面维护心血管的健康。
所以说,他汀类药物,是心脑血管疾病降血脂的重要途径。
二、血脂正常,是否可以减小剂量?
陈先生自确诊以来,一直坚持服药,取得了比较好的恢复效果,医院复查时,血脂化验单上已经没有表示指标异常的箭头,他觉得既然已经恢复健康,不妨将药量减为一半,权当作是巩固疗效。
但是,化验单正常,就没有冠心病反弹的隐患吗?
第一,对于有过往病史的心血管病人,化验单指标的要求比健康人群更加严格。
尤其是破坏性最强的低密度脂蛋白,正常体检的理想范围是2.7mmoL/L,中老年人只要在3.37mmoL/L以下也会归于正常的范畴,在化验单上不显示异常。
但是对于有冠心病基础的患者,LDL-C的指标应当下降到1.8mmol/L以下,才能够认定为安全范畴,正常情况下,需要在患者用药三个月之内,将该指标降致这一范围。
如果患者的基础指标比较高,比如初次化验为4.2mmol/L,则降脂的目标为现有指标的,也就是说,三个月内要降到2.1mmol/L,才可以算作治疗有效。
所以,陈先生现有的化验指标,并不能代表他已经脱离了冠心病发作的危险,应当坚持服药。
第二,他汀类药物减量后,血脂有反弹的风险。
在长时间的规律服药后,机体已经适应了有他汀药存在的血脂平衡,就好像习惯了定时出现的“帮手”,如果突然间减药或停药,身体细胞会出现部分的“失能”,造成血脂代谢过程的异常,反而会将血脂水平的峰值加大,对身体的损害更为严重。
第三,他汀类药物的用量是“私人订制”。
根据每一位患者的血脂水平不同,身体存在的其它病症不同,医生为每一位患者建议的用药剂量也不同。
他汀类药物并不是单指的一种药,而是存在非常多的品种,比如辛伐他汀、洛伐他汀、瑞舒伐他汀等等,这些药物遵循不同的剂量规则,如果中途换药,需要经过剂量和用量的换算,才能维持药效的稳定。
三、他汀类药物,要怎样正确使用?
第一,在遵医嘱的情况下,药物是可以减量的。
降脂药物的剂量改变,在身体状况改善的情况下确实存在,但必须以“遵医嘱”为前提。一者各项指标需要以专业的角度解读,二者,各种药物的搭配、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需要丰富的治疗经验来平衡。从医生的角度,改的不单单是一种药物,变化的很可能是整个处方。
第二,密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