希望每天都收到我们的文章吗,记得设为星标!点上面蓝色文“语文月刊”
1.主语后面用“者”表示停顿,在谓语后面用“也”表示判断,即“……者……也”式。这种判断句式,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。如:廉颇者,赵之良将也。(司马迁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2.主语后面用“者”表示停顿,而谓语后面不用“也”,即“……者……”式。这种判断句式中的“者”不译,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“是”。如:柳敬亭者,扬州之泰州人,本性曹。(《柳敬亭传》)
3.主语后面不用“者”表示停顿,在谓语后面用“者也”表示判断,即“……,……者也”式。如:城北徐公,齐国之美丽者也。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
4.主语后面不用“者”表示停顿,只在谓语后面用“也”表示判断,即“……,……也”式。这种判断句式中“也”同样不译,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“是”。如:和氏壁,天下所共传宝也。(司马迁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5.“者”“也”都不用,即“……,……”式。译成现代汉语时,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“是”。如:刘备,天下枭雄。(《赤壁之战》)
6.用动词“为”表示判断,即“……为……”式。如: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(司马迁《鸿门宴》)
7.用“乃、即、则、皆、必”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,用副词“非”表示否定判断。
①今公子有急,此乃臣效命之秋也。(《魏公子列传》)
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(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)
8.用“是”作判断动词,文言文中也有,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。如:
巨是凡人,偏在远郡。(《赤壁之战》)
四、省略句的种类省略是文言语言最突出的现象之一。考生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出省略成分,这样,才能使译句表意精密、清晰,表达更加流畅。
省略句类型
例句:
省略主语
①沛公*霸上,(沛公)未得与项羽相见(《鸿门宴》)(承前省略主语)
②(公)度我至*中,公乃入(《鸿门宴》)(蒙后省略主语)
③樊哙曰:“今日之事何如?”良曰:“(今日之事)甚急!”(《鸿门宴》)(对话省略主语)
省略谓语
①择其善者而从之,(择)其不善者而改之(《论语》)(承前省略谓语)
②因跪请秦王(击缻)。秦王不肯击缻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(蒙后省略谓语)
省略宾语
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*,私见张良,具告(之)以事(《鸿门宴》)(省略动词宾语)
②竖子不足与(之)谋(《鸿门宴》)(省略介词宾语)
省略介词
列坐(于)其次(《兰亭集序》)(省略介词“于”)
五、被动句的种类在古汉语中,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。
1.语义上表被动的被动句
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,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。
例如:
①文王拘而演周易……屈原放逐,乃赋离骚。(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)
②兵挫地削,亡其六郡。(《屈原贾生列传》)
③戍卒叫,函谷举,楚人一炬,可怜焦土。(杜牧的《阿房宫赋》)
2.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
(1)用“为”、“为……所……”或“……为所……”表被动。介词“为”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,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。
例如:
①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者。(《屈原列传》)
②及其衰也,数十伶人困之,而身死国灭,为天下笑。(《伶官传序》)
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。(《六国论》)
④不者,若属皆且为所虏。(《鸿门宴》)
(2)用“于”或“受……于……”表被动。介词“于”引出动作的主动者,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,在句中作补语。
例如:
①夫赵强而燕弱,而君幸于赵王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,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(《师说》)
③或脱身以逃,不能容于远近。(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,十万之从,受制于人。(《赤壁之战》)
(3)用“见”或“见……于……”(“见”引出动作的主动者)表被动。
例如:
①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。(《屈原列传》)
②秦城恐不可得,徒见欺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……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。(《庄子?秋水》)
(4)用“被”表被动。“被”引出动作的主动者,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。
例如:
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,在丁卯三月之望。(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②忠而被谤,能无怨乎?(《屈原贾生列传》)
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。(《永遇乐?京口北固亭怀古》)
④虽万被戮,岂有悔哉?(《报任安书》)
对点精练翻译以下句子,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。
1.夫晋,何厌之有?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译:晋国,有什么满足的啊?
2.不然,籍何以至此?(《鸿门宴》)
译:不是这样的话,我怎么会这样对你呢?
3.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
译:这样还不能称王的(使天下百姓归顺),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。
4.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。(《过秦论》)
译:秦国由原来的攻势转为守势,(形势变了)但却不施仁*与天下。
5.不省所怙,惟兄嫂是依。(《祭十二郎文》)
译:不知道我所依靠的人可以是谁,只有依靠哥哥嫂子。
6.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?(《论语·微子》)
译: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?
7.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,其斯之谓与?(《论语·学而》)
译:要像对待骨、角、象牙、玉石一样,切磋它,琢磨它,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?
8.背负青天,而莫之夭阏者。(《庄子·逍遥游》)
译:大鹏背负着青天,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着它的。
9.何伤乎,亦各言其志也!(《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)
译:有什么妨害呢?(大家都)各自说说自己的见解吧。
10.胡为乎遑遑欲何之?(《归去来兮辞》)
译:为什么心神不定,想到哪里去呢?
11.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。(《兰亭集序》)
译: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。
12.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。(《赤壁赋》)
译: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。
13.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译: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。
14.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(《出师表》)
译: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,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。
15.佚之狐言于郑伯曰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译:佚之狐对郑伯说。
16.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食。(《赤壁赋》)
译: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,是我和你共同拥有的。
17.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(《六国论》)
译:割地贿赂秦国,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,这是灭亡的原因。
18.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(《劝学》)
译:凭借船桨的人,并不是他擅长游泳,却能横渡大江大河。
19.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!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译:我这样做(忍让)的原因,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,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!
20.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。(《五人墓碑记》)
译:(他们)就是现在全部(躺)在墓中的人。
21.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。(《劝学》)
译: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,用輮的工序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。
22.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(《师说》)
译:以地位低的人为师,足以感到羞愧,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。
23.晋*函陵,秦*氾南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译:晋*驻扎在函陵,秦*驻扎在氾南。
24.欲呼张良与俱去。(《鸿门宴》)
译: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。
25.旦日,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。(《鸿门宴》)
译:第二天不可以不早来亲自向项王谢罪。
26.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译: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。
27.则今之高爵显位,一旦抵罪,或脱身以逃,不能容于远近。(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)
译:那么,今天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(时),有的脱身逃跑,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。
28.及其衰也,数十伶人困之,而身死国灭,为天下笑。(欧阳修《伶官传序》)
译:等到他衰败时,几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,最后身死国灭,被天下人耻笑。
29.有如此之势,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。(苏洵《六国论》)
译:有这样的有利形势,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。
30.不者,若属皆且为所虏。(司马迁《鸿门宴》)
译:不这样的话,你们这些人将被刘邦俘虏。
文章来源:
本文系转载,原作者:告知帮您署
本文由语文月刊(yuwenxuexiao)编辑,转载注明来源
致原创作者: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,应系第三方原因,请联系,马上删除!谢谢!
欢迎原创投稿,打赏全归作者,阅读量大有稿酬。
投稿:
qq.